客家摇篮拍客家·民俗|户户相接桥帮灯
来源:赣南日报    时间:2023-09-09 13:18:44

X 关闭

客家话里,“灯”与“丁”谐音,添丁,寄托了客家人对血脉传承、家族兴旺的希望。在宁都很多乡镇,至今流行着春节期间舞灯贺添丁闹元宵的习俗,其中以有数百年历史的石上镇曾坊村桥帮灯最为出名。


(资料图)

村中后生扛着桥帮灯从祠堂依次出发。

据记载,清乾隆年间,曾坊村一位曾氏太公到苏州一带做生意,看见那里的灯特别好看,就把灯的制作方法详细记录下来带回村里,融合本地特色文化,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桥帮灯,发展成为曾氏人春节期间贺添丁闹元宵的一项民俗活动。一般是每年正月初一聚会商议,正月初七送枣贺喜,正月十一至十三迎接道贺,正月十二至十四喜闹花灯,正月十四添丁户试灯,正月十五开始游灯。

巧手剪贴花。

灯上贴剪纸。

桥帮灯制作很是讲究,做桥帮、削天心钻、搓稻草绳、捆扎灯框、糊灯框、灯花剪纸、安插蜡烛、贴灯花……每一道精细的工艺,都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从桥帮到灯框、颜色都精心设计,每一个桥帮大小一致,分别都装10盏灯,但是灯框上糊贴的剪纸和灯花又有区别,各自精彩。

扎制桥帮灯。

点亮桥帮灯。

元宵当晚,6点整,村中第一声神铳响起,出桥帮灯的人家将灯框内的蜡烛点燃;6点半,神铳连响两声,添丁户将桥帮灯带到族祠中集合;7点,神铳连响三声,开始舞灯游街。一帮帮亮堂吉庆的桥帮灯被扛出族祠,走在最前面的,是首事们出资共同制作的一帮10盏清一色红灯,其后一帮帮灯,是各添丁户出资和制作的,一前一后两盏红灯和中间8盏白纸糊灯框、贴红灯花的添丁灯,每帮灯都由两个壮年后生扛着。游灯队伍离开村庄,向东巡游,进入平整顺直的旷野路上时,后生们用天心钻将一排排桥帮灯连接起来,连成一条蜿蜓数十米甚至数百米的金色长龙。伴着锣鼓和唢呐欢快的节奏,这条帮帮相连、户户相接、金光闪闪的长龙便在山冈、田野间游弋。他们从东游到北,转西到南,再回到东,转上一大圈,凡是本族(本村)的田园、山岗都要巡游一遍。

巡游在街道。

舞动于田野。

最后压轴的是追灯表演,头灯奋力追逐尾灯,尾灯竭力避让躲闪,扛灯的汉子们闪转腾挪、追逐较量。一条火红的长龙便在满是禾蔸的田里盘旋翻腾,时而舒缓静流,时而动如脱兔。最后,头灯终于追上了尾灯,整个灯队就形成一个大圆圈,圆圆满满地转着圈,寓意为大团圆。

桥帮灯首尾竞逐,在运动中围成气势宏大的圆形灯阵,寓意团团圆圆。

宁都桥帮灯舞到家家户户,舞进宗族祠堂,舞过田畴山川,承载着沉甸甸的客家乡愁和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流淌在赣南客家人血液里的一种精神文化传承。2008年,宁都石上曾坊桥帮灯入选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赖联明钟小春钟家材特约记者曾嵘峰记者邹忠辉文/图)

[责任编辑: 高忠媛]

X 关闭

Copyright   2015-2022 时代太阳能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联系邮箱: 514 676 1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