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全球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千万工程”20年实践激发世界回响
(相关资料图)
文/何玲玲 方问禹 张晓洁
《参考消息》2023年6月22日第7版
花五年时间,从全省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2003年6月,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省域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行动。
20年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浙江省这项工程在实践中持续深化、不断迭代,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在当前中国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千万工程”将进一步引领广大乡村建设发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2019年11月6日,外国游客在湖州市长兴县小浦镇的千亩花海中合影。(徐昱 摄)
造福浙江,引领中国,影响世界。一些国际人士在深入走访浙江乡村、了解20年间山乡巨变之后,认为“千万工程”的好经验好做法具有全球意义,为全球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美丽乡村成发展“金名片”
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浙江省对外经贸与文化交往密切,轻工贸易、电子商务、数字科技等在国际社会具有一定影响力。近些年,浙江乡村风貌不仅在国内受到广泛认可,在国际上同样展现吸引力。浙北水乡、浙中丘陵与浙西南山区各美其美,美丽乡村成为浙江发展的又一张“金名片”。
去年11月,来自印尼、马来西亚、芬兰、韩国等十几个国家的在杭外籍专家、企业高管、创业人员、留学生代表等近30人到访杭州市富阳区、桐庐县,深入乡村庭院、田间地头,观赏越剧、茶艺表演,了解绣花鞋、葫芦画、剪纸等非遗文化。
“城市繁华热闹,乡村生机勃勃。”看见整洁的街道、多彩的田园、热闹的咖啡馆,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艾莎说,这次乡村之行令人惊喜。
2019年5月26日,外国游客在杭州市桐庐县石舍村体验乡村慢生活。(黄宗治 摄)
印度尼西亚籍留学生林紫的曾祖父是中国人,这次在浙江看见的农村景象、农民生活,让她对长辈们讲述的中国传统文化、乡村生活故事有了更加直观、亲切的感受。
30岁的伊朗青年迈赫拉兹·卡拉米在湖州市吴兴区埭溪镇钱坞村定居已有三年,这里的村民都叫他“旺仔”。自2012年到中国学习美术专业以来,旺仔去过不少地方,最终选择生活在浙江乡村,还把自己的绘画工作室开在村里。
“这里有清新空气、竹海、流水,我很喜欢村里的生活。”旺仔说,钱坞村既贴近大自然,又有现代化的工作和生活设施,村民对外国人抱有善意,不用特意去交朋友,大家认识一个礼拜就变得像老朋友一样。
距离钱坞村不远的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上,形成了一个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洋家乐”。来自南非、法国、英国、比利时、丹麦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人,在中国乡村投资兴业、吃上“生态饭”,每年吸引数十万境内外游客前来旅游度假。
乡村蝶变获联合国点赞
2018年9月26日晚,在美国纽约曼哈顿,湖州市安吉县农民裘丽琴站在联合国的颁奖台上,用质朴的语言讲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
“我来自浙江省的一个村庄。15年前,我每天都要拎着满满一桶脏水,走到很远的地方去倒污水。当时,我家厨房没有排污水管,村里没有垃圾箱,河道受污染,又黑又臭。今天,‘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让我们的村庄变成一张靓丽的明信片。”
她的发言赢得全场热烈掌声,来自中国的乡村治理路径赢得世界赞誉,激发世界回响。2018年,“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最高环保荣誉——“地球卫士·行动与激励奖”。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表示,中国部分地区用较短时间就取得了一些西方国家几十年的环境治理成果,这显示出中国推进环境治理、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和智慧。
“在浙江看到的,就是未来中国的模样,甚至是未来世界的模样!”参观走访浙江村镇时,联合国时任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说了这样一句话。
2023年6月21日,在湖州市长兴县和平镇长岗村文化礼堂前广场,当地村民正在进行挑担子绕障碍物比赛。(徐昱 摄)
刚进入21世纪时,金华市浦江县的人造水晶产业达到鼎盛时期:一个县集聚了两万多家水晶加工作坊。但这里的生态环境几乎走向绝境:县域内85%的河流成了“牛奶河”“垃圾河”“黑臭河”。
“千万工程”倒逼浦江县“铁腕治水”,全面整治水晶产业、实行养殖业区域规划和准入机制、全民参与消灭462条“牛奶河”和577条“垃圾河”的行动,最终让江南水乡重泛清波。
当地水晶企业从2.2万家锐减至526家,其中400多家入驻产业园实现集聚发展。从开办小作坊到入驻产业园,从业30多年的浙江浦江晶盛水晶有限公司创始人张福民说:“这些年眼看着河水一天天变清,美丽的浦阳江重回清澈的样子。”
2010年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展现了中国城市现代、创新、包容的一面,让中国城市走向世界。八年后,收获“地球卫士·行动与激励奖”的“千万工程”,展现了中国乡村的独特魅力与治理成效,让中国乡村走向世界。
联合国这样评价浙江“千万工程”: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效果显著,将昔日污染严重的黑臭河流改造得潺潺流水清可见底,赢得了“激励与行动”类别奖项。这一成功的生态恢复项目表明,让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行,将产生变革性力量。
“千万工程”撬动乡村振兴
从减少极端贫困到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共同繁荣,从生态环境保护、特色产业发展到多元文化共存,乡村发展仍是当前全球治理的重要话题。尽管全球正在经历普遍的、广泛的城市化,但乡村依然是人类聚居的基本环境类型,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更为密切。
本世纪初,浙江省民营经济在全国崭露头角,但粗放式增长给区域环境带来整体性压力,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明显滞后。据浙江省委农办摸排,当时全省有4000个村庄环境比较好,3万多个村庄环境比较差。
2023年4月1日,游客在杭州市临安区青山湖街道郎家村乘坐小火车在油菜花地里感受春日美景。(徐昱 摄)
要刹住几十年的发展惯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确立起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观,从各级政府部门到企业老板、再到千家万户,最重要的是要闯过“思想关”“利益关”。
如何转变发展理念、调整发展方式,特别是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
“千万工程”正是这样一个重要抓手。它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脏乱差问题做起,从道路硬化、垃圾收集、卫生改厕,到面源污染整治、农房改造建设,再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从“示范引领”,到“整体推进”,再到“深化提升”,逐步推进、久久为功。
这项工程采取务实、渐进式路径,注重规划先行,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历史性与前瞻性相协调,一次性规划与量力而行推动相统筹,把握好整治力度、建设程度、推进速度与财力承受度、农民接受度之间的关系,不搞千村一面,不吊高群众胃口,不提超越发展阶段的目标。
“千万工程”20年的实践造就了浙江万千美丽乡村,也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5431元,2022年这一数据达到37565元,已经连续38年领跑全国省区,形成乡村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良性循环。目前,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倍差降至1.90,已经连续十年缩小。
乡村生态、产业、治理、文化等发展脉络交织循环,扭转颓势,驱动振兴。“千万工程”选择以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为突破口、启动点,撬动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齿轮。
“中国方案”带给世界启迪
从2000年到2015年,世界多国通过为期15年的千年发展目标;联合国继而启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
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率先发布国别方案和进展报告,秉持新发展理念,平衡推进经济、社会、环境三大领域工作。
面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该如何选择?中国的答案很明确——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先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的“千万工程”,在改善村庄人居环境、主动减排二氧化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等方面与联合国的理念不谋而合。
联合国官员认为,在浙江,绿色发展带来“金山银山”,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民众拥有更多发展机遇,更加珍爱自己的家园,这种模式值得与世界分享。
“当今世界,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模式各有千秋,但唯有人民群众满意、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并契合科学精神的发展理念,才是最有价值的发展理念以及最有实践意义的发展模式。”出席2018年“地球卫士奖”颁奖典礼的一位联合国官员如此评价。
以“千万工程”为重要抓手的中国乡村可持续发展历程,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愿景完成了一场精彩的对接。长期关注世界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索尔海姆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努力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愿景作出突出贡献和示范。
中国乡村建设让脏乱差的农村渐渐变美。但“美”还不够,中国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十分注重农村产业的培育,这对世界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作用——以业为基,才有持久生命力。把村庄环境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英国爱丁堡大学基础设施与环境研究所教授阿利斯泰尔·博思威克认为,“千万工程”的实施,说明在农村大幅改善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发展是可行的,相信中国的成功经验将会给其他国家带来启迪。
刊于《参考消息》2023年6月22日第7版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
理想汽车是哪个品牌旗下的(理想汽车属于什么旗下简介介绍)
2023-06-23
-
今日热搜:2023日韩(青岛)进口商品博览会进入“数字时间” “数融创变,赋新青岛”数字产业对话会举行
2023-06-23
-
小米手机拍照识物功能在哪里_天天热消息
2023-06-23
-
马斯克和扎克伯格约架决斗,母亲训斥叫停_世界热消息
2023-06-23
-
新资讯:西安铁警护航旅客端午假期平安出行
2023-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