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理学通识教育为抓手构建高校心理教育体系
来源:东方资讯    时间:2023-05-30 12:51:00


(资料图)

□解军强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日常教育体系之一,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与适应、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推进素质教育意义重大。基于心理学知识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行为。有学者将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简称为心理教育,它是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有关方法,对受教育者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促进其心理的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一项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心理学知识的通识教育,以此为基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或者心理教育,无论对教育者还是学生来讲无疑能将知识贫乏领域的问题转化为知识丰富领域的问题,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心理教育体系。

强化心理学通识教育 提供心理育人知识保障。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便是心理咨询。来访者就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语言文字等沟通媒介,向咨询者进行述说、询问和商讨,在咨询者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共同的讨论找出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问题的症结,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条件和策略,以恢复心理平衡、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进身心健康。这个讨论的基础必然涉及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建构。强化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教育,可有效提升沟通双方对心理学的科学性、心理咨询的科学性及其理论基础的了解和认同,从而避免坐井观天或者从众行为的产生,提升心理教育的效果。

丰富心理学认知结构 形成积极合理自我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其研究涉及感觉、知觉、认知、情绪、情感、思维、性格、人格、动机、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人工智能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如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密切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另外,它还与神经科学、医学、哲学、生物学、宗教学等学科有关。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释、预测和影响行为。当然最终目的是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这些目标自然构成了心理教育事业的基础。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认知结构相对单一,通过学习和丰富心理学基本知识及其有关理论和实验方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能更客观的认识人类世界,人本身以及自己,客观的认识自己才能为个体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践行自我教育提升心理育人的效果。受教育者以一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主观世界和教育自己的全部过程是自我教育。它是以自己已经形成的认知为基础,提出目标并监督自己去实现这些目标,同时评价自己实践结果的过程。自我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一种方法,要求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阶段给予指导,同时充分发挥其自觉性、积极性,使他们能把教育者的要求,变为自己努力的目标;帮助其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善于区别真伪、善恶和美丑,鼓励其追求真、善、美,反对假、恶、丑。要培养受教育者自我认识、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善于肯定并坚持自己正确的思想言行,勇于否定和改正自己错误的思想和言行,学会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种自我教育的方法。自我教育不是个体闭门修养,而是强调要结合实践和学生的集体活动来进行。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如团、学、社团、协会、班级等集体组织的作用,让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使自我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自我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产生效果的核心环节,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而构建的自我认知为自我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准备,使心理教育更具有现实意义。

以心理学知识教育为基础生成心理育人土壤。单纯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快速、复杂的现实环境下,无疑是单薄的。一个科学的心理育人过程不仅要运用心理学及其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也要从来访者及家属等信息源获得有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资料;还要对来访者的心理成长、人格发展、智力、社会化及家庭、婚姻生活事件等进行全面评估;根据心理发展史和心理生理测查的结果,发现问题并及时应对处理。其中每个环节都涉及到丰富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具备丰富的心理学知识会更有利于育人工作的开展。通过强化心理学通识教育,为高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和专兼职心理教育队伍的培养提供知识土壤是心理教育体系构建的基础性环节。心理育人不仅要掌握工具,还要了解其历史和来龙去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X 关闭

Copyright   2015-2022 时代太阳能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联系邮箱: 514 676 113@qq.com